一道残阳铺水中,半江瑟瑟半江红。
可怜九月初三夜,露似真珠月似弓。
一道残阳的余晖铺洒在江水之中,江水一半呈现深碧一半染得通红。最惹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,露滴圆润如珍珠新月初升似弯弓。
暮:黄昏。
江:指长江。一说指长安城东南的胜景曲江池。
吟: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。
残阳:夕阳。
瑟瑟:宝石名,碧绿色。这里用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。
可怜:可爱。
真珠:即珍珠。
月似弓:农历九月初三,上弦月,其弯如弓。
此诗大约是唐穆宗长庆二年(822)白居易作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。当时朝廷政治昏暗,牛李党争激烈,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,自求外任。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,途中沿长江作此诗。
在日常生活中,只要留心,就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的美景。不同的是,有心人能将瞬间即逝的美景刻印在心中,而有艺术之心的人还能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其再现出来,与他人分享。
《暮江吟》这首七绝,就是一首绝妙的写景诗。白居易在唐代长庆二年(822年),被授任为杭州刺史,他在去上任的途中观赏到了这幅大自然的美景,便提笔将其用诗句描绘了下来。
这是一幅夕阳下的小景。傍晚时分,太阳已经落山,余晖斜斜地反照到江面上,在波光闪闪的水中,呈现出了半江碧绿、半江红色的景色,活像一幅红绿相衬的油画一般华丽漂亮。再寻光举首,这才发现天上挂着一弯月牙儿,像弓一般细细的一抹亮色,诗人这才想起,时值九月初三,那抹月牙儿正好是上弦月。再看岸边的树叶、草叶,不知不觉中,都挂上了晶亮晶亮的夜露,好似一粒粒亮丽的珍珠一般漂亮。
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,还会发现白居易之所以如此爱怜“九月初三夜”这一幅夕阳晚照的美景,与当时朝政昏暗有关。诗人这次到杭州做刺史,是从朝廷自请而出的,因为他看够了朝官明争暗斗、尔虞我诈的现实。这首诗暗中反映出诗人远离了纷争不断的朝廷后,那不可言表的轻松愉快心情。
这首诗虽短,但其中的艺术手法却运用得极为自然而贴切。第一句中的“铺”字用得极妙,那是夕阳的余晖,很轻、很柔和,又间接在说明江面很宽,如果用“射”,似乎用力过猛,就与夕阳晚照下的江面那静谧柔和的景象不相配了。此外,诗人虽然是在用文字描绘这幅美景,但似乎很讲究油画般的色彩搭配。“半江瑟瑟半江红”,红配绿,在中国人的审美观中一般是比较忌讳的,但是,白居易却大胆运用这样的色彩搭配,既真实地再现了他眼中的美景,又从视觉上使这幅画面惹人注目。比喻的恰当运用,也极大地增加了诗句的形象感,“露似珍珠”中的“露”与“珍珠”,与“月似钩”中的“月”与“钩”,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,这个比喻很有必要吗?太有必要了,这里的比喻是用人们熟悉的两个事物作比,将人们从事物身上未曾发现的美,通过人们已经认同的美好事物去作比,就用不着诗人去对“露”与“月”中所含的美的内涵再作解释了,达到了语言虽少但蕴含丰富的效果。
2024-12-26 09:52:07
2024-12-26 09:37:14
2024-12-26 09:22:10
2024-12-26 09:07: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