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页面: 首页 > 常识 >

手腕温度36.6度算发烧吗(发烧的时候为何会忽冷忽热?)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04 08:52:59    

发烧,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。普通百姓觉得,成年人发烧,问题不大,扛过去,过两天就没事了。但是,对于孩子发烧,就比较纠结。有人认为,发烧是好事,会逼出体内的毒气,还有助于孩子生长。另外一些人则认为,孩子发烧,就要马上退烧,尤其是忽冷忽热的情况,不抓紧打针吃药,会烧坏脑子。那么,哪种观点正确呢?发烧时,怎样判断严重程度?应该如何处理呢?咱们现在就来解释要点。

正常体温的概念,是1851年由德国医生提出的,这个标准,被设定为摄氏37度,超过了,就算发烧。不过,1991年时,美国学者发现,健康成年人的平均体温,是36.8度,而2017年,英国学者的测试结果表明,这个平均值,是36.6度。目前,科学界对于体温的看法是,体温升高,只是某些疾病的症状,不能够仅凭体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,而是需要结合年龄、环境、体征、检查结果等,进行综合评价。

咱们人类机体的各个部位,都存在感受温度变化的感受器,感受器可以分为2类。外周感受器,分布在皮肤、肌肉、黏膜、内脏等处,是能够感受冷或热刺激的神经末梢。中枢感受器,分布在脊髓、延髓、脑干、下丘脑等处,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敏感神经元。感受器传导的温度信号和免疫信号,进入体温调节中枢后,下丘脑会对信息进行整合,并且发出指令,引起骨骼肌、内分泌腺体、皮肤、血管等活动变化,调节产热和散热,使体温维持相当稳定。如果产热较多,散热不够,超出了正常调节范围,就表现为发烧。

引起发烧的因素,分为外源性热源及内源性热源。外源性热源,主要是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病原体、炎症渗出物、坏死的组织、抗原与抗体复合物。内源性热源,主要是肿瘤坏死因子、干扰素、白细胞介素。因此,发烧,代表着机体的免疫系统与外部或内部的致病因素的较力过程。从分子水平来看,前列腺素E2,PGE2,是引起发烧的关键物质。

科学研究发现,下丘脑的视前区POA,是最重要的体温调节中枢,通过1个类似恒温设备里的调节器,使体温调定点保持在摄氏36度至37度之间。当人体遭受感染时,POA区域的神经元活性被抑制,体温调定点升高。这样,人体体温就低于体温调定点,中枢内部的冷觉感受兴奋,信号被传入大脑,产生寒冷感。然后,下丘脑也调控组织和器官,减少散热,增加产热,体温会超过体温调定点,维持在摄氏37度以上,此时,就会产生发热的体感,从而带来忽冷忽热的体验。这时候,请镇定,忽冷忽热,说明自己的体温调节系统处于正常、灵敏状态。

突然发烧,需要及时明确原因。如果找不到发烧原因,就称为不明原因发热,简称FUO。FUO概念,于1961年首次提出,当时的定义是,发烧超过3周、体温多次超过38.5度、经过7天检查无法确诊。1991年,FUO的定义被修订,新的标准是,住院3天或经过3次门诊,无法确认原因的发烧。相关研究表明,FUO最终确认的原因,约48%是感染性因素,17%是结缔组织疾病因素,肿瘤约占8%,其他疾病约7%,但是,仍然有20%无法确认原因。因此,不明原因发烧超过2周,需要及时就医检查,争取早日确诊。

面对发烧,关键的处理方法,是确认发烧原因,而不是盲目退烧,以免掩盖真实的病因。找到发烧原因后,针对病因,采取措施,请记住,要点是去除病因,而不是退烧。对于儿童发烧,需要提醒,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,意义不同。通常,腋下温度超过摄氏37.2度、口腔温度超过37.5度、耳朵温度超过37.8度、肛温超过38度,就算发烧。孩子发烧时,如果伴随精神不振、呼吸异常加快、害怕强光、拒绝喝水超过6小时,或者出现皮疹、颈强直、抽搐、关节肿胀、耳朵痛、拒绝进食、呕吐、腹泻等,或者肛温超过40度,应该马上就医,以免延误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