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页面: 首页 > 常识 >

进士科是什么意思(古代的科举进士为何还要叫翰林出身呢?)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02 09:22:39    

科举

现行的普遍观点,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,完善于唐朝。唐朝科举常设的科目有秀才、明经、进士、俊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等五十多种。其中明法、明算、明字等科,不为人重视,秀才一科,在唐初要求很高,后来渐废。所以,明经、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(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、文章,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;前者难,后者易),并一直延续至后世。

进士

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,因为考中进士的人,大多可以直接授予官职。进士科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,在宋代确立为州试、省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,到了明清时改称为乡试、会试和殿试,实际上仍是三级考试制度。其中通过乡试的人便具备了举人身份,已经可以做官了;通过会试的人称贡士;而最后的殿试,只是将贡士们确定最终名次,明清两朝很少有殿试不及格落选的人。

通过殿试的人,才可以称为进士,其中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、二甲、三甲三等,一甲第—名叫状元,第二名榜眼,第三名探花,赐进士及第;二甲若干人,赐进士出身;其次为三甲,同进士出身。

翰林

翰林这一官职,始设于南北朝。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,从文学侍从或是民间中选拔一些优秀人才,充任翰林学士或翰林供奉,翰林学士主要负责起草诏书等机密文件,翰林供奉负责给皇上写诗文娱乐,陪侍皇帝左右。因此,最初的翰林,并不一定是进士出身,全凭皇帝个人喜好,也不属于正式的行政序列,可以看成是皇帝的私人幕僚、秘书。著名的诗人李白,就曾经担任翰林供奉一职,但李白一生从未参加科举考试,不是进士出身。

宋朝后翰林成为正式官职,并与科举接轨。明代以后,科举考试成绩优异的人,会被授予庶吉士的身份,让他们先在翰林院内学习,之后再授各种官职: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、编修。另外从二甲、三甲中,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,称为“选馆”。

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。英宗后有惯例:非进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阁。故此庶吉士号称“储相”,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,例如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,即是庶吉士出身。清朝时汉人大臣中,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。

辨析

通过以上信息,我们可以看出,进士不一定都是翰林出身,只有在明代以后,进士中成绩优异的人,才会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继续深造;而翰林在唐朝的时候,人员来源也并非都是科举进士一途,全靠皇帝个人喜好。因此,不能将进士与翰林混为一谈,望周知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