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乐与饵,过客止。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。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足既。”
——《道德经》第35章
人们都喜欢轰轰烈烈的生活,觉得这样才能让人生不断出彩,一生过得精彩。
老子认为,还是平淡一点好,轰轰烈烈都是短暂的,不能持久,最持久的往往很平淡。
他说:“乐与饵,过客止。”
“乐”,音乐。听到美妙的音乐,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驻足倾听。“乐”,也可以读lè,乐于,指享乐、玩乐。
“饵”,是指美食。饭店一旦有美食的味道传出来,路过的人闻到香气,就会驻足停下。有个成语叫“闻香下马”,赶路的人闻到饭店饭菜的香味,就有了胃口,停下马来,进去歇会儿,点个小菜,喝点小酒。
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,路过的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,看到了好吃的东西,就会被吸引过来,停下脚步。
老子不说“乐与食”,而说“乐与饵”,这说明“乐与饵”不只是单纯的音乐与美食,还是一种诱饵,就是诱惑。
鱼饵是鱼无法抗拒的美食,鱼总是被鱼饵吸引,就算知道吃了就会没命,也抵不过它的诱惑。
冯梦龙的《醒世恒言》中写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《薛录事鱼服证仙》:官吏薛录事是一个既能且廉的好官,偶受风寒发高烧,烧得昏昏沉沉的。在睡梦中,他觉得特别燥热,就跳入水中,却化为一条金鲤鱼。河边有一个渔翁在钓鱼,化为鱼的薛录事还有人的思维。他看见后,心知鱼饵是挂在鱼钩上的,如果吞了鱼饵,就会被渔翁钓上去了。可是肚子正饿得厉害,闻到扑鼻的鱼饵香气,又忍不住想吃,犹豫再三,还是张嘴咬住了鱼饵,结果被渔翁钓了上来。
冯梦龙点评道:“眼里识得破,肚里忍不过。”鱼经不起鱼饵的诱惑咬了钩,而清明廉洁的薛录事明明已经看破了,仍然抵挡不住诱惑。
世界上一切物质的东西,凡是好听、好看、好吃的,只要能让人感到舒服快乐的,都能勾起人的欲望,受到诱惑。
“乐与饵”是让人向往的美好东西,人生就是为“乐与饵”奔忙,有时候“乐与饵”可能是“画饼充饥”,可是有多少人不为这“画饼充饥”而“闻香下马”呢?
过客最终还是要赶路,最终还是要离开。老子告诫我们,拥有好听的、好看的、好吃的等种种诱惑,也只是一时的满足,只是暂时的,不可能持久。
悦耳的音乐和诱人的美食,让世界变得生动、美好,可是道呢?
“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。”大道,如果说出来,却淡得没有味道。
“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”,看它(道)看不见,听它听不到。道是一种看不见、摸不着的规律,在平时生活中,听不到它的声音,也无法嗅出它的味道。
这两句话解释了大道为什么平淡,不像音乐与食物那样,好像看不出什么花样,听不出什么玄妙来,无法悦人耳目;也不能像音乐、美食那样吸引人,很容易让人着迷,并使人们满足眼前的享受。
相对感官于物质享受的应时悦心而言,道自然就会显得很淡。没有音乐与美食那样充满诱惑力,聆听它,不能让人倾心喜爱,人们常说“忠言逆耳”;观看它,一点也不华丽,不能让人流连忘返。
大道不是烹调出来、演奏出来的,都是从最平凡的实践中得来的,都是平淡无奇的道理,它不追求感官的刺激,从而显得一般化。
有时候谬误比真理更叫座,更吸引人,因为谬误往往通过闹出大的响动更容易炫耀出彩,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刺激,触目惊心,反而更能勾人眼球。
鲁迅的小品文中,说人总是要死的,这是事实,说话的人却被打了一顿,撵了出去;而说小孩将来发大财,听起来动听,未必能实现,却得到道谢和款待。
谬误再华丽,毕竟是谬误,对人百害而无一利。但真理虽然平淡,却接近真实,更能指导人们的实践,对人们特别有用。
老子接着说:“用之不足既。”“既”,是完、尽的意思。意思是说,不要以为大道看不见、摸不着就没有用,其作用是用之不尽的,是长长久久的。
世上实用的东西,其作用都是有限的,总有用尽的时候,而道虽然平淡,无味、无声,使我们无法品尝、无法看见、无法听见,它的作用是无限的,是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。
最平淡无奇的东西,往往却是最实用的。真水无味,可以滋养生命,涵养万物;饮食少盐少油,虽然清淡,但对人的健康更有益。大鱼大肉顿顿吃,肠胃一定会出毛病。
最美的往往是最单纯,最深刻的往往是最简单。
平凡的人总以为自己有着伟大的潜力,不甘心平凡;伟大的人认为自己就是平凡的一份子,甘愿做一个平凡的人。
年轻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,不停地折腾,想让人生更精彩。而能成为伟大的人物是极少数,其实就是成为了伟大的人物,发现自己也不过还是一个人而已。
正如朴树有一首歌《平凡之路》:
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
也穿过人山人海
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
转眼都飘散如烟
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
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
平淡是大道至简的本相,平淡与大道同在,不要拒绝平淡!
2024-12-25 10:36:55
2024-12-25 10:22:32
2024-12-25 10:08:18
2024-12-25 09:52: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