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”为中医理论认知六种外感病邪,其中,湿邪致病最为缠绵难愈。正所谓“千寒易去、一湿难除,湿性黏浊、如油入面。”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湿气太重?如何正确有效的祛湿呢?
起床时看感觉
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,头发昏,打不起精神来,或是像穿了一件湿衣服一样,浑身不清爽,人也懒得动弹……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。
如厕时看大便
清晨方便后,可以观察一下大便。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,一箱水还冲不净,不方便观察马桶的,也可以观察手纸,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,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,也说明体内有湿了。
洗漱时看舌苔
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,舌面有一层舌苔,薄白而清静,干湿适中,不滑不燥。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,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。如果舌苔白厚,看起来滑而湿润,则说明体内有寒;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、发黄发腻,则说明体内有湿热;如果舌质赤红无苔,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。
刷牙恶不恶心
有些人一刷牙就呕吐、恶心,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、不干不净的感觉,这只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。
小腿肚子发酸发沉
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、发沉。当小腿肚子发酸发沉时,也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。
“内服”祛湿
利用药食祛湿是最常见的方法,
但有些人祛湿采用的食材
有时却不对症,
效果也就不理想了哦。
健脾祛湿
此类食材和药材有帮助脾胃运化水湿的功效,比较平和,适合人群广,特别适合于脾虚体弱的人平时慢慢调养。如:茯苓、白术、扁豆、芡实、莲子(去心)、薏苡仁(炒后不会太凉)、山药(宜用干品)、豆芽等。
清热祛湿
此类食材和药材相对偏凉,适合于口苦口臭、大便粘腻难解、尿黄湿热较重者,脾虚体寒者不宜多吃,如冬瓜、茵陈、溪黄草、木棉花、鸡蛋花、鸡骨草、车前草、蒲公英、蛇舌草等。
芳香化湿
此类药材有促进脾胃运化、醒脾开胃的作用,可以煲汤、做菜多用,也可以做成香囊佩戴。如选用砂仁、豆蔻、草果、藿香、佩兰等。
“外用”祛湿
除了食疗祛湿外,
中医的一些传统疗法对祛湿
也是有一定的作用,
而且也比较适合日常使用,
值得一试哦。
穴位按摩、艾灸
按摩、拍打曲池、阴陵泉、委中、丰隆等穴位有祛湿的功效。艾灸对于寒湿较重的人更为适合。
拔罐、刮痧
拔罐、刮痧可以疏通体表经络,激发脏腑气血流通,促进湿气排泄。
头晕、头重:可选额部、印堂、太阳穴、风池、颈部进行施术;
腰背酸困:可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进行施术;
腹胀、便溏:可选取曲池、尺泽、委中、脾俞、胃俞、中脘、天枢、足三里进行施术。
泡脚
春季湿气加重,真菌繁殖,很多人的香港脚就又开始蠢蠢欲动了。泡脚不但可以促进湿气的排出,对脚部真菌的繁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
可常用苦参、白鲜皮、地肤子、花椒、黄柏等作为泡脚材料。
2025-04-02 00:56:37
2025-04-01 10:19:24
2025-04-01 09:46:09
2025-04-01 06:38: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