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好为人师”?
答:喜欢做别人的老师,以较高的姿态对他人进行指指点点,给出一些有效无效的建议。
孟子说:“人之忌,在好为人师。”
意思是:人际交往中,最大的忌讳就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。
“好为人师”这4个字中,最令人反感的是“好”。
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有:习惯,喜欢,下意识。
从那些好为人师的角度来看,表现了他们的自我炫耀,自我满足,高高在上的心理。
在生活中,经常能看到“好为人师”的人,他们以自己浅薄的学识,狭隘的经验,总是给他人指指点点,误导别人的想法,干扰他人的生活。
跟这样的人相处,只会让人感到不舒服,想要逃离。
第一:自尊感低,渴望获得认同
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“孔乙己”。
这个角色,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?
孔乙己就是一个典型的自卑敏感型人格,也是一个“老好人”。
他渴望帮助别人,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讨好他人的角色,因为他的内心迫切需要别人的赞美和认同。
也有点像《树先生》这部电影里面的阿树。
本质上,他们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小人物,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沉浸着不愿意走出来。
渴望融入外界,又担心被别人瞧不起,担心被他人看穿自己的懦弱、自卑、敏感。
于是,他们只能通过讨好,委屈自己,好为人师的姿态来融入周围的圈子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,好为人师的人,其实内心的自尊感比较低。
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,来满足自身的价值,掩盖内心的自卑感。
第二: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认知
简单来说就是:找不准自己的定位。
比如说:
某个人好为人师,但他没读过几本书,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“大学问家”。
于是,逢人便不断吹嘘自己刚读的几本书,不断炫耀自己从旁处听来的不知几手的故事。
他们之所以这么做,就是潜意识里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“文化人的角色”。
当一个人在某方面始终是匮乏的状态,一旦他拥有了,就会失去理智,找不准自己的定位。
比如:一个乞丐忽然中了大奖,摇身一变成了富人。
他会瞬间被眼前的泡沫冲昏头脑,认为自己本就该属于“上层人物”。
可他的底色,依旧是个小人物而已。
人最可悲的还不是好为人师,而是一边为人师,一边寻找不到真实的自己。
第三:人性的弱点,喜欢炫耀自己
那些习惯好为人师的人,也有着“炫耀心理”存在其中。
炫耀自己的学问,炫耀自己的经验,倚老卖老,颐指气使等,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。
无法被自己克制的,过分溢出来的欲望,都算得上是一个人性格上的弱点。
在向他人传递自己想法,试图用自己的意见左右他人决定时,好为人师者也从中获得了满足感,成就感。
只不过在他们心中所想是:“我比你强,我比你优秀,我的优越感更强。”
习惯干涉他人的生活和想法,并且试图用他们的经验、思维模式,去影响别人做决定。
这是一种“投射性认同”的心理状态。
比如:在爱人相处过程中,他会不断干涉爱人的想法思维;
朋友之间相处,他会不断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对方身上。
习惯对他人进行指指点点。
另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指指点点,无论别人在做什么,说什么,他都要上前“凑热闹”。
尽管别人已经表现出了不耐烦,他依旧不为所动,坚持自我。
狂妄自大,不轻易认错,认死理。
即便他所说的是错的,他提出的观点是偏颇的,他的想法给别人造成了负面影响,他也不愿意轻易认错。
坚持自己,固执己见,偏执狭隘,是这类人性格上的表现。
第一:学习是为了自己,并非炫耀
人为什么要学习知识?
抛出追求利益的角度,其实是为了自我,取悦自己,丰富自己。
人究其一生,其实都在追寻真正的自己;而不断学习,接受新的知识,就是在不断的跟自己对话。
现在的你,总是比过去的你更渊博,更理智,思维模式更宽阔。
但如果一个人好为人师,那么他很容易成为“井底之蛙”,固步自封,就此满足。
学无涯,无止境,人在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之外,都会朝着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前进。
明白了这个道理,你自然不会跟其他人炫耀什么。
毕竟,懂你的人只会与你讨论,不懂你的人,即便你炫耀,他们也不知道。
第二:他人没有主动开口,不要急着表现
言多必失,话说得太多未必是一件好事。
人际交往中,一定要先成为合格的“倾听者”,然后再去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别人遇到了麻烦,没有主动开口的时候,不要轻易去帮忙;除非对方对你有恩情,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去帮忙。
除此之外,在一些正常的关系里,不要着急表现自己。
你做错了,别人会埋怨你;你做好了,别人未必领情。
懂得适可而止,保持分寸感,才不至于“好为人师”。
我们可以给他人一些建议和指点,但千万不要“指指点点”。
2024-12-25 09:23:04
2024-12-25 09:08:31
2024-12-25 08:53:37
2024-12-25 08:38:27